原油价格高涨粕强油弱局面或将改善

做大豆的人都知道:对于下游端产业来说,多年来基本是一直处于粕强油弱的局面,压榨企业的利润基本也都来自豆粕,一直以来豆粕价格决定了大豆压榨的供应端,而与之相反的豆油价格倒是没有多少人在意。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年受库存等影响,豆油价格一直处于低位运行之中,即使在期货上被闲置资金偶尔推动,但鉴于现货的低迷,最终也就理性回归了。从今年以来的期货数据,或许更让大家有一个直观印象:

年1月5日,大连商品交易所的豆粕价格指数最低下探至点,截止今天收盘,该指数已经上涨至点,涨幅接近17%;而同期的豆油指数则由点上涨到今天的点,接近10个月仅涨6个点。或许有人说,粕强豆弱就是长期惯例,压榨企业都能习以为常,投资者就不需要在鸡蛋里挑骨头了。持这种观点的人就大错特错了,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豆油的历史吧:

受国内消费增长和上一轮大豆贸易战影响,我国于年全面放开大豆市场。年1月9日,豆油期货在大连商品交易所正式上市,年4月14日,豆油期货主力合约价格元/吨,年3月2日,豆油期货价格指数达到点,而同期的大豆和豆粕上涨都没有达到一倍。说起这段历史,并不是在这里危言耸听,也就是想提醒大家:十年之后引起行情爆发的基础,或许也有很多的相似性,更何况现在的远大于之前的。

导致年豆油价格暴涨的原因,并没有查到很多权威资料,或许大家更愿意将其归咎于资金推动和泡沫的破灭。或静下心来通过基本面分析,我们大致可以找到如下的推手:原油暴涨下的通货膨胀,国产大豆对进口大豆的比价优势,以及雪灾造成的菜油减产。现在人们都有车有房,更能感受油价与生活的相关,要知道年3月,国际油价达到美元/桶,就算今天我们天天喊涨,也不过70美元/桶,油价上涨为什么会引起农产品上涨呢?

通货膨胀的传导性是第一,其次是石油替代品的利润,投资者需要知道,包括玉米、甘蔗、豆油在内的很多农产品是可以通过工业加工为生物油料的,玉米和甘蔗可以提炼为乙醇,添加到汽油里面就成为我们现在很多省市的乙醇汽油;而作为油脂的大豆油、棕榈油、菜油以及等等,都直接可以加工为生物柴油。年的国内尚未启动,但大豆第一生产国的美国开启豆油加工产业链,就造成了供给减少和大豆价格的内外差,这也就使国内大豆水涨船高,豆一创出的历史高位,或许在未来也很难达到。当然,国内油脂消费也不单单在豆油一项,可屋漏偏逢连夜雨,年的自然灾害使我们的油菜籽歉收,作为替代品的豆油就更为紧俏。最后,买涨不买跌的心理造成资金的推动,也是一个不容小视的推手。

现在还是让我们回到基本面上,长期以来我们对植物油的消费还是比较大,根据习俗和气候的不同,花生油、菜籽油、葵花籽油和豆油都是主打产品,近年来价格较低的棕榈油深受餐饮业的欢迎,在价格较高的橄榄油、茶籽油又深受很多小资家庭的青睐,但不管怎么样,这么多年来豆油的消费量最少处于千年老二的水准(之前的菜籽油消费更多)。衣食住行,油脂价格涨落影响千家万户,反之一点风吹草动也会撬动其波动的神经。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蛋白摄入需求更大,豆粕直接作为禽畜蛋白的主要供应来源,也就间接承担了社会需求,所以一直以来价格较为坚挺。

言归正传,国内豆油价格依然深陷低位,为什么会扯到这个话题上来?是为博人眼球吗?其实真的没有,就是看见今天的豆油不由自主想起了年:年1月,国际原油还位于60美元以下,年国际原油价格出现大幅飙升,7月14日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创出.27美元/桶的历史高点。再从大豆来看,大连商品交易所大豆的创举或许让老人们记忆犹新,那次同样是因为美国大豆价格高涨,使得一直沉寂的国内大豆爆发,进而转为逼仓。面对高涨的库存,现在人们依然在寻找出路:面对高企的油价,生物柴油当然是个不错的选择。

除此之外,关于相关替代品的正面消息:9月27日,加拿大菜籽加工商协会(COPA)近日公布的菜籽压榨报告显示,加拿大8月油菜籽压榨量为吨,环比下降11.34%。加拿大是出口菜籽油的主要国家,约占全球菜籽油总出口量的70.%。中美贸易摩擦摩擦使得美国大豆到港成本增加,南美大豆还处于播种季节,虽然生产厂家早已未雨绸缪,但近几个月压榨的少量缺口或将不可避免,这无疑也将是推动都有上涨的因素。

个人觉得:未来的一个月,豆油或将站稳元关口。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转载请注明:http://www.fuzhouzhiliao.com/afhzp/3362.html

冀ICP备2022008276号-1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