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德康
以前生产队是集体所有制,每年在芝麻成熟收获后,队里都要派人到大队的窄油坊把芝麻榨成麻油,再存在队里的仓库里,到时分给队里的每家每户,解决家的吃油问题。我们那里主要吃的是麻油,另外还有少量的茶籽油、菜油,每每月大概是1斤左右的油。记得有一年队里派我也去参与榨油,大队的榨油坊在家村,离我们村不远,大概就1里多路。
所谓榨油,其实也就是原始的手工榨油作坊,具体操作流程是,1人专事炒芝麻,这个炒芝麻的锅是斜着安装在灶上的,比我们烧饭的锅小得多,大概能放20多斤芝麻,锅铲是个与锅的直径一样的像铁锹一样的半圆形的,铲柄用一根铁链固定在锅的上方,双手握着锅铲操作时,由于铁链把锅铲形成了一个支点,锅铲向下炒时,正好把锅内的芝麻翻个个,这样不停地翻炒,芝麻受热均匀,既不会炒到锅外,又不会炒焦。灶内烧的是煤炭,不用不停地加柴禾。芝麻炒熟后要放到地上一个石碾子去碾,这个石碾子就是一个像水槽一样石头围起来的圆圈,直径有两米多,芝麻放在石槽里,由牛拉着一个石轮在石槽里碾,一人坐在石轮上的木架上赶牛,牛沿着石碾子转圈,我就是干这件活。碾好的芝麻由一人放到木桶的蒸茏上蒸,蒸后由他把芝麻做成用稻草和两个铁圈箍住,两面都用稻草盖住的,用脚踩紧的直径50公分的用作榨油的芝麻饼。最后,两名榨油工把芝麻饼放到两人都合抱不过来的、横放在地上的一段樟树树身,中间凿出能放芝麻饼的榨油机上。榨油原理是,芝麻饼整齐地十几个排列在榨油机的空档中,饼的后面再用1米多长、20多公分见方、后面用圆铁包住的木锲子,一根一根用吊在屋梁上像庙里敲钟那样的,但比庙里那个长得多,头上用铁箍住的长近3米、前粗后细、20多公分见方的木锤敲进去,这时油就会顺着樟树身下开的口子,流入半埋在地上的一口缸里,缸里油满了就会挑走进仓库。整个榨油操作就是6个人,1人炒芝麻,1人赶碾子,1人蒸芝麻做榨油的芝麻饼,2人用木锤榨油、挑油,1人专门烧饭。整个榨油期间,大概需忙7天左右。
刚进榨坊榨油,我什么都感到新鲜,炒熟的芝麻尝一口,很香。蒸好的芝麻像很厚的芝麻糊也很香。但渐渐就没有这个感觉了,一来赶碾子,坐在上面又枯燥又头晕。二来油坊就是油多,烧菜的人不管什么菜,都放满满的一大碗油烧,吃是好吃,太油腻了,没几天,肚子就受不了,拉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