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乡味2油豆腐

(1)

现在街边湘菜小店里面,一般会有攸县豆干、辣椒小炒肉等常见小炒,最近也开始见到家常油豆腐了。每回在湘菜馆吃饭,总想点一个油豆腐来吃。国庆从娄底带回了一包油豆腐,周末趁着禹舟从学校回家,一家人就焖煮着吃了起来。

家常焖油豆腐,用油炸出来后,色泽金黄,内如丝肉,细致味绵,富有弹性。用几片土猪五花肉、生姜、香葱、红辣椒放进来,混着油豆腐,盖上锅盖一起焖煮,快收干水就出锅。慢慢品,慢慢嚼,酱香浓郁,肥而不腻,美味也下饭。经历过60、70年代的老兄弟们,油豆腐是少年时吃下去的幸福记忆。

以前油豆腐并不是常能吃上的,物资匮乏,家家经济条件有限,只有每年过年前,腊月二十五打豆腐,才是小时候过年幸福的时候。

春天,在自留地边上,或是小山坡与田坎上种上的黄豆。黄豆发芽、长苗、除草,不用施肥,就天天长起来了。到了7、8月份的暑假,也就是双抢后的不久,就可以收割回来,放在家门前的地坪上暴晒。几天后把豆秆聚在一堆,用现在许多人没见过的一长一短二根木杆连在一起叫“连枷”的东西来甩打,就可以把晒干的黄豆打出来。

那挥枷的阵势,看上去挺轻松也觉得挺潇洒,在大人们休息的时间,总有小孩也去挥起那转动的连枷,却想不到这枷不听使唤,扬起的枷头老是翻不过去,枷头转动靠的就是惯性,轻轻晃动枷头,顺着惯性高高扬起连枷,那枷头乖乖翻过摔在豆梗上。小孩们试着摔,大人们笑着骂,坪里的小孩 也都学会了。

(2)

年底家家打豆腐是过年的仪式。我们家会在附近熟人家买上10斤或15斤黄豆来做豆腐,这算是比较富裕的做法了。做豆腐的流程还是比较繁琐麻烦,有着泡豆,磨豆,煮汁,滤汁,圧实等过程。将豆子浸泡一个晚上,再找来青石磨,一边推磨,一边用匙喂泡豆,豆汁顺着磨沿慢慢滴下来。这个推磨是个体力活,人小力轻,推几下就手酸了,转身又去加柴烧开水,用来煮豆浆。用纱布过滤出豆渣,再加入石膏卤水,点成白花花的豆腐脑。儿时就总想是谁发明这个一物降一物的神招,将豆汁变成豆腐脑。 再倒进纱兜,扎紧,放在案板或木柜式样的框里,上面压上石块挤压成豆腐块。

豆腐做成后,就有不同的吃法了,大部分油炸成油豆腐。一般用菜子油来炸豆腐,那时菜子油是比较低端的植物油;好的人家用茶子油来炸,闻起来香气一些;也有用猪油来炸的豆腐,吃起来特别软乎香甜。豆腐得炸成金黄干硬,吃起来才有嚼劲。用坛子装着,可以吃到正月十五,过后就得防油豆腐长霉变质。

也有一些人家,拿少部分豆腐做霉豆腐。去年网红李子柒视频做豆腐乳,把这样的一个豆腐切成小块之后就放在一个篮子里面了,让豆腐发霉长出白毛。小时我们也是这样做的,加酒加盐加红辣椒粉装入玻璃坛子,红白相间,香得诱人,吃饭时加了一坨就可以吃下大碗白米饭。

剩下的豆渣也是个宝,家家用于炒菜吃,特别是有读书娃的人家,把这豆渣反复炒干,圧入一个密封坛子里。周末上学,父母从坛子挖出一碗,用小锅加上佐料,炒成黑乎乎的豆腐渣菜,压紧装到一个小瓶子带回学校,就成了读书郎一周的干菜。现在打完豆浆后留下的豆渣,却成了养猪的好饲料;而当年喂猪的红薯叶,现在又成了餐桌上常见的青菜。

(3)

70年代、80年代,经济条件好了起来,春节家里常吃油豆腐,我们可能也没把吃上油豆腐当成多大的一件美事。可妈妈说她从小爱吃油豆腐,总吃不厌。

妈妈在广东见到客家酿豆腐,觉得很神奇,天下还有这种精细的作法,鲜嫩滑香,营养丰富。酿豆腐也是客家人的头道送酒菜,也是过年时必须上的菜式。

这些年回涟源,珠梅土鸡成了家乡菜的一个招牌菜,有些店是土鸡加五花肉一起煮,也有见到油豆腐五花肉一起煮的土鸡。据说下配料的先后顺序、汤料都非常讲究。但我吃起来,还是里面的油豆腐饱含汤汁,最有家乡味。

到现在,我们家也就我喜欢这油豆腐。每次到湘菜馆,店里要是有它,总会点上一份。在菜市场见到那个淡黄的油豆腐,尽管不是那个熟悉的油炸干香味道,也忍不住买上半斤回家,心想不可辜负那个味道。

后来才知道,打豆腐讲究水质,各地的井水水质不同,造就了不同水土做出不同风味的豆腐。涟源荷塘湘军老家的富田桥豆腐是老家名气 的豆腐,说是得益于当地的一口水井,该井之水天然含卤,可替代传统的石膏点浆之功效,所制豆腐清香细嫩、味道鲜美,蛋白质、 酸、维生素含量极高,为其他豆腐所不及。

当年打豆腐,用的就是学校门口仙洞河里的水。那时候家家灶堂生着柴火,一家人围着吊在屋梁上的黑铁锅,那油豆腐和着五花肉,拌着红红的干辣椒一起煮着;那儿时记忆深处的油香味道,热气腾腾,满屋子飘散着,直到今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uzhouzhiliao.com/afhhy/1676.html

冀ICP备2022008276号-1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