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菜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代表菜及早

沪菜即上海菜,是我国的主要地方风味菜之一,习惯叫“本帮菜”。

“本帮菜”虽然不在中国传统的川、鲁、苏、粤、浙、闽、湘、徽这八大菜系之中,却也有自身的特色。上海“本帮菜”起源于老城厢、南火车站及十六铺一带,当时有不少中小饭店向黄浦江边的码头工人及过往旅客、商人提供家常便饭,当家菜有豆腐血汤、肉丝黄豆汤、韭菜百叶、红烧鱼块、炒腰花等,价格低廉。后来随着社会的变迁,上海的外地人越来越多,外地菜也进军上海。“本帮菜”师傅不断吸收外地菜,特别是苏锡菜的长处,在20世纪中叶形成了料取鲜活、品种众多、品味适中的“本帮菜”。

早期的“本帮菜”以浓油赤酱、咸淡适中、保持原味、醇厚鲜美为其特色。常用的烹调方法以红烧、煨为主。后来受世界饮食潮流趋向于低糖、低脂、低钠的影响,“本帮菜”逐渐由原来的重油赤酱趋向淡雅爽口,形成“海派本帮”之特色。其烹调方法上的一大特色就是善于用糟,别具江南风味。

长期以来,“本帮菜”中也出现了不少招牌名菜,浓油赤酱、口味较重的,如虾子大乌参、大鱼头、锅烧河鳗、佛手肚档、油酱毛蟹、响油鳝糊、油爆河虾、红烧划水、红烧鱼、黄焖栗子鸡等;清淡素雅的,首推夏秋季节的糟货,如:糟鸡、糟猪爪、糟门腔、糟毛豆、糟茭白等;而荠菜春笋、水晶虾仁、冰糖甲鱼、芙蓉鸡片、素炒等以鲜嫩清淡见长;扣三丝等菜肴,则以刀工见长。

现存著名的“本帮菜”菜馆,有上海老饭店、老正兴菜馆、德兴馆等,都是上海有名的老字号。

在上海的大街小巷里两只大饼,一根油条,一碗豆浆,加起来才一角几分。这是以前上海人早餐的标配。

是在工厂里磨好并煮过的。磨豆浆是很辛苦的活,头一天要将黄豆洗过浸泡,然后灌进电磨里磨。旧时是用石磨磨得,更加累人。磨好的豆浆要滤去豆渣,撇去泡沫,然后赶在天亮前煮熟。豆浆很娇嫩,装豆浆的盛器必须洗得非常干净,稍留杂质或水渍,豆浆就会变质。豆浆必须煮熟,半熟的豆浆吃了立马拉肚子。咸浆里有油条、榨菜、虾皮、葱花——过去还有紫菜,加一小勺兑了一点醋的鲜酱油,最后再淋上几滴辣油。喝起来不光味道鲜美,而且令人欣心悦目。甜浆就是加糖,小孩子喜欢喝,比较没有情趣。好的豆浆应该有豆香味,浓稠,口感上可与牛奶比美。

与豆浆一样也有咸甜两种口味。甜大饼很简单,白砂糖加一点面粉就是馅心了,裹拢来擀成椭圆形,刷一层稀释后的饴糖,再撒几粒芝麻就成了。白砂糖加面粉是为了增加附着性,防止咬破后糖液直接流出来烫了嘴巴和手。咸大饼做起来比较费手脚,擀成长条,刷一层菜油,抹盐花,抹葱花,卷起来,侧过来擀成圆的,就是圆大饼。若是直接擀就成了方的,烘熟后两头翘起像一片瓦片,这是过去的做法。后来都做圆的了,不知为什么。

是大饼的最佳搭档。但油条也可单吃,或者斩成段蘸酱麻油佐泡饭,相当实惠。过去的油条是很正直的,多少粗,多少长,分量多少都是有标准的。入油锅后,眼看着油条们翻滚着长大,心里别提有多欢喜呢。在上海方言中特指那些油头滑脑的坏小子会被称作“老油条”一词,其实老油条却真的很好吃。它是这样做的:前一天没卖掉的油条再入一次温油锅,炸透就行。老油条空口吃,不比麻花差。

最后来说说。糯米和粳米按一定比例配好,浸泡一夜后隔水蒸,一定要放在木桶里蒸,木桶的底是一层木格子。木桶坐铁锅上,让蒸气升上来,格子上铺一张草编垫子,新的时候会蒸出一股清香。师傅包粢饭时手势极快,因为烫手啊。蒸得好的粢饭应该是软硬适中,有稻米的清香,可塑性也强——我家弄堂对面点心店里有个师傅可以用一两粢饭包一根油条从不露馅。

过去在上海的每条马路上差不多都有大饼摊,经过一番折腾,都不知到哪里去啦,上海人喜欢的四大金刚就这样渐行渐远啦。




转载请注明:http://www.fuzhouzhiliao.com/afhpz/276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