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籽油是中国曾经的“油老大”,后随大豆、豆油进口量的增加,菜籽油消费退居次席;但目前仍是国产油 大油源,在油脂市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17食用油脂消费万吨左右,豆油52%,菜油16%,棕榈油14%(来源:上海邦成)
虽然眼下浓香菜籽油风头正健,但近三年来,我国菜籽油总消费量呈下降趋势,/18年度预计消费量为万吨(中信期货研报)。
近期华泰期货的分析师对沿海苏粤桂闽地区油厂进行实地调研,结论验证了菜籽油产业正在形成的新格局:
——菜油对外依存度自沿海至内陆全面渗透,沿海产能扩张明显,内地消费好于预期,产销区分化,传统产区销区化;
——菜油贸易流通主要依赖进口(进口菜籽加工和直接进口菜油);——国内进口菜籽压榨工厂主要分布在福建、两广及华东地区,构成新的主产区;——主要消费区以具有菜油消费习惯的西南(四川、云南及贵州)、西北(陕西、甘肃、青海等)及长江流域(包括重庆)为主。
“东油西送”流向
调研发现沿海往内陆的运输方式发生了变动,自费罐被淘汰,铁龙和集装箱液袋为主。液袋比起传统的集装箱可多装40%,运费更便宜。物流的发达利于沿海往销区卖货。
▲集装箱液袋图片来自网络
"东油西送”的主要流向是:
华东→→长江流域:华东菜油来源主要为进口菜油(毛菜)及部分进口菜籽压榨产能,主要满足长江流域需求,其中包括重庆市场。
广西→→云贵川西北:广西的销区液袋发往四川与西北的海铁联运运费差不多;
福建(广东)→→西北:福建工厂菜油主要销往西安及其他西北市场,部分销往四川、重庆及湖南,广东工厂部分菜油也流向西北;
华南→→华东→→长江流域:华南工厂(包括福建及两广)流往华东并辐射长江流域。
液袋联运:
广东到四川:海运到上海分流走小船到武汉或宜昌再走火车到成都、重庆。
福建到陕西:先船后火车,先到日照再火车西安。
“东油西送”成因
近年来国产菜籽连续减产,大部分流入小作坊做浓香型小榨菜油,以四川省来说,国产菜籽产量在50-60万吨左右,不能满足当地需求。从外省流入的菜油总消费的比例约为20%。中西部地区菜油消费习惯固化,单靠国内菜籽压榨,难以满足需求。
而沿海菜籽压榨产能飞速发展,源于年我国进口油菜籽的新政实施。
年11月,我国商检部门在进口油菜籽中发现黑胫病,规定进口油菜籽只能进入我国部分沿海非主产区,并且就地加工,不得转售。仅有福建、广东、广西、江苏等地的十几家油厂获得进口菜籽压榨许可。
这些菜籽压榨厂具有规模优势,有时菜粕对压榨利润的贡献更大,中国目前已是世界 的水产品养殖国,菜粕是重要的水产品饲料,压榨菜籽变得有利可图。随着菜籽压榨产能增加,菜籽进口稳步上升(年进口量-万吨),国内菜油供应对外依存度增加。
▲9月14日至23日,华泰期货对沿海苏粤桂闽地区15家油厂和饲料企业以及港口进行调研
华泰期货的研报总结:
此次调研明显感悟到因原料的成本差距悬殊,菜油调出省由传统的内陆湖北扩大到沿海,甚至沿海调出占据销区更为主导的位置,西北的调出省份新疆青海内蒙则完全沦为调入省份。
菜油对外依存度自沿海至内陆全面渗透,对外依存度极高的状态下国家调控的筹码在不断减少,一旦全球油脂产区的库存受到异常天气或额外需求影响大幅下降,低库存效应将被显著放大,价格也会变得很有弹性。
现阶段农产品价格仍处于低位,菜油虽阶段性存在库存压力,但长期看国内整体菜油供需情况都较利多,短期回调不改中长期看涨的观点。
来源:华泰期货、中信期货、上海邦成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